以防止自己的老巢被汉人渗透
当时间来到19世纪后期
中国与世界局势都发生剧烈变化
西方将入侵的触角伸向中国
作为满清根基的关外也难以幸免
关外地区最大的觊觎者,莫过沙俄
关外地区历经百年封禁,土地广袤人口稀少
沙俄利用地多人少的空子,强迫关外住民入籍沙俄
制造沙俄对土地具有实际控制权的错觉
并借《瑷珲》、《北京》等条约抢夺
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余万平方公里土地
面对着残酷现实,清政府幡然悔悟
开放关外,允许汉人屯垦,以充实人口防御沙俄
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面对激增的人口
将军制度已无法对关外地区进行有效治理
因此,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徐世昌、唐绍仪上书清廷,请求在关外设「省」
以治民政、守边疆,御沙俄
鉴于内外交困的时局,清廷迅速批准徐、唐二人的请求
制订《东三省督抚办事要纲》
废止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
将其所辖区域分别划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这一份《纲要》不但使关外诞生了三个省
更令其迎来一个为后世所熟知的名字,「东北」
▼
/ 张氏王国:土匪头子治下的东北 /
然而,东北三省设置仅四年
武昌起义的枪声便划破中国上空
立国近三百年的大清朝轰然倒塌
中国旋即陷入军阀混战
此时的东北虽名义上归属北洋政府
但实际的掌权者却是奉系领袖张作霖
张作霖不是别人
正是「少帅」张学良的父亲
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张作霖的发家之路可谓传奇
其出生于辽宁海城的贫民之家
长大后落草为寇当了「山大王」
不过,张作霖极识时务
他接受清廷招安,摇身成了清廷重臣
辛亥革命中,张作霖又因镇压奉天省革命党有功
被提拔为奉天防务总司令
但袁世凯就任总统后
张作霖迅速向其示好
面对张作霖这位识时务又手握重兵的「俊杰」
袁世凯只得拉拢,默认张作霖对奉天的控制
有了袁世凯的默许,张作霖便开始其扩张之路
他先赶走吉林督军,控制吉林省
随后又命下属出任黑龙江督军
成功控制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在张氏父子的治理下
维持了近二十年的稳定
工业、民生都得到一定发展
与此同时,东北的行政区划也发生不小变动
名称上由「省」变「道」,再由「道」变「省」
数量上,东北也由三省变成四省外加一特别行政区
分别是奉天(1929年更名辽宁)
吉林、黑龙江与新设立的热河、东省特别行政区
热河于1914年设特别区东省,1928年改成热河省
热河设省并非张氏父子或民国政府的一时脑热
清末时清廷就曾希望将同属关外的热河地区
(承德、内蒙古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设省
张氏父子与民国政府不过是继承清廷遗策
利用热河东抵东北、西达察哈尔、北通内外蒙的地理优势分割、牵制内蒙古地区
即使中国内部政局动荡东省,内蒙古的王公们也不敢名目张胆的进行分裂
东省的设立则晚于热河
纯粹因1924 年苏联将沙俄占领的中东铁路
(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起绥芬河,西迄满洲里)
两侧30华里土地行政权归还中国政府
张作霖便顺势设置「东省特别行政区」(首府哈尔滨)
因此,东北地区在张氏父子控制下,由三省变成四省
不过,张氏东北的安稳并未维持多久
1928年,觊觎东北多时的日本在皇姑屯埋下炸药
炸死东北王张作霖,随后「少帅」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东北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代
▼/ 复兴大清or日本傀偶,伪满洲国的东北十九省/
尽管东北地区因「少帅」的「易帜」
正式归属民国中央政府
但这并不代表太平日子的到来
随之而来却是巨大的「苦难」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
通过武力手段强占东北地区
并旋即侵占热河,整个关外全都落入日本手中
虽然日本侵占东北
但面对东北地区风起云涌的反日运动
日本为控制局势镇压起义
决定采取「以华制华」手段
扶植傀儡政权代其管理东北
东北作为满人的老巢
前清废帝溥仪自然就成为傀儡元首的第一人选
就这样日本人与怀抱复兴大清幻想的溥仪一拍即合
在他们共同策划下伪满洲国登上历史舞台
伪满州国所谓的领土
是以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四省为基础
加上内蒙古部分地区
但在溥仪登基成为「满洲帝国皇帝」后
这仅有四省的格局怎能配得上帝国的名号
一个字,改!
因此,1934 年伪满洲国对东北政区进行全面调整
东北一下由4省变成 14 省
(奉天、锦州、滨江、安东、间岛、黑河、三江、龙江、吉林、热河、兴安东、兴安西、兴安南、兴安北)
2特别市(新京、哈尔滨特别市)
尽管东北在伪满洲国治下变成14省
但溥仪与日本人还觉得不够
随后又增设牡丹江、通化、东安、北安、四平五省
至1945,伪满洲国辖下的东北已被分为19省
这就成了东北十九省的由来
不过伪满政权只是个傀儡政权
其行政权力很大时候都要看着日本人的脸色
行政区划调整上也不例外,东北十九省的建立
除了管理需要外,很大程度还要归功日本关东军
日俄战争后,日本军方一直视沙俄(苏联)为自己统治亚洲的最大对手
因此,占领东北后日本便积极实施北进计划
在中苏边境设立诸多省份,由政府(关东军)领导
以应对日后的对苏作战
可惜伪满洲国统治下的东北
虽然政府在名义上是由中国人管理
但实质上与日本殖民地无异
所谓的东北十九省不过是
帮助侵略者实施统治的工具罢了
▼
/溃败的胜利者,国民政府的东北九省/
1945年,随着原子弹的爆炸与苏联红军的到来
被日本殖民统治14年的东北人民迎来了胜利
可惜胜利并不代表光明,东北旋即陷入国共内战的泥沼
抗战胜利后,东北虽名义上归属作为「胜利者」的国民政府
但因苏联介入与中国共产党敌后武装的发展
东北大部分地区已由共产党所控制
尽管如此,国民政府还是积极筹划着东北接收工作
他们一边利用美国的援助武力进驻东北
一边则规划着东北的新政,以对抗共产党
新政的第一要务便是对东北政区,进行重新划分管理
伪满洲国时代,东北地区因军事、政治等因素被划分为繁复的十九省
但随着伪满政权垮台、东北光复,东北所拥有的19省便成了问题
尽管东北土地广阔,但一个地区设置19个省未免过于庞杂
这将导致巨大的行政费用
再者,东北边境地区的许多省份
都是出于对抗苏联的目的而设置
随着二战的结束,苏联威胁的消失
这些省份不再具有存在的价值
完全可按照山川形便利于管理的原则重新划分
因此,国民政府先重划东北范围
将热河省划出东北地区
随后,缩减东北地区的省份数量
依据山川形胜、河流走向等自然因素
再佐以便于统治、遏制共产党的现实需求
将伪满政权所设置的省份两两合并
使东北的省份数量由19省下降为较为合理的9省
(辽宁、吉林、黑龙江、合江、嫩江、松江、兴安、安东、辽北)
然而,计划终究是计划
永远赶不上瞬息万变新的现实变化
国民党政府的东北新省区计划还未实施
辽沈战役就已开打,蒋委员长的百万雄师一战即溃
国民政府的新政也随着解放军到来,成了一张废纸
▼
/ 共和国的长子,东北三省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东北地区因为较好的工业基础及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老大哥苏联)
成为了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较好发展经济,提升工业产值
建立起一套合理有效的行政区划
便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首要问题
为适应时代需求,共和国在国民政府东北9省的基础上
将东北东部的兴安盟、呼伦贝尔等草原地带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余下部分另设4省7直辖市,形成东北13省的格局
并在省之上设置东北大区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东北各省
1953 年后,东北的政区再次发生变动
东北大区人民政府与7座直辖市被撤销
1955 年,东北迎来了最后一次省级政区调整
该地区的省份由6省减少至3 省
即辽宁、吉林与黑龙江
此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东三省」
尽管东北地区在百年间经历了数次省份、区划变迁
但无论省份区划怎样变化
对于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言
不变的永远是那个令他们为之骄傲的名字「东北」
因为这里的人民,不仅操着一口相似的方言,有着相同的风俗
更重要的是他们同这片黑土地一起经历过「闯关东」的艰辛
委身他者的屈辱、抗击侵略的悲情乃至作为共和国初期的荣光
正是这些共同经历的过往
将黑土地上的人民以「东北」之名紧紧凝聚!
时至今日
「东北」这个共和国的长子虽不复当年荣光
可对东北人民而言
无论东北怎样变迁、省份怎么划分
东北都是故乡与家的方向
▼